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我国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领域捷报频传。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10%;全国企业采购数字技术金额同比增长9.7%。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数实融合进一步提速,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是“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要求。五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我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迈入新阶段。如今,无论是在车间、农田,还是在商圈、云端,数据流高速贯通,制度创新与技术迭代共同驱动,数实融合构筑起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不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在制造业、零售业、医疗行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旅游业等多个领域,数实融合表现突出。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马述忠表示,制造业是当前数实融合的主要产业部门,数字技术正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实现企业内全领域、价值链全周期和供应链全生态融合;借助数字技术,零售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从“人找货”转向“货找人”;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化管理;数字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营效率,推动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
数字技术整体呈现出的“平台—数据—算法”三维架构,正深刻改变传统实体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而在提升实体经济生产效率和运营质量的同时,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表示,数实融合推动了传统经济从权利范式向利益范式的转变,区别于以产权交易为主的工业经济形态,数据要素非排他性等特性使传统的权利范式难以适用,急需构建实质分配的利益范式。在数实融合发展中,利益链条涉及消费者、平台运营商等多方主体。新的利益范式强调数实融合中的多方利益价值共创,更要借助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价值共生。
数实融合实践为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经验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制度供给、技术转化、产业渗透维度的协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在制度供给层面,要构建“顶层设计—地方试点—动态迭代”政策闭环体系。国家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纲领,明确了路径与指标。地方要依托试验区开展试点,形成如浙江 “产业大脑”、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伙伴计划” 等可复制模式,通过评估机制实现制度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在技术转化层面,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机制,扶持突破关键技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产业化链条。在产业渗透层面,形成“梯度赋能”转型路径,针对不同规模主体实施差异化策略,大型企业双轮驱动,中小企业依托平台降门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升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数智化时代,数实融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引擎与系统性重构力量,深刻改变着经济系统的结构、运行模式和增长动力。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数实融合的系统性作用有三方面。一是深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跃升,数字技术渗透全链条,提升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实现质与量的增长。二是催生现代产业体系新形态与新模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壮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并嵌入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产业体系结构,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能。三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和价值链重构,新技术融合应用可打破产业壁垒,增强产业体系协同力、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数实深度融合正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全要素生产率系统性跃升、产业生态智能化重塑、新质生产力规模化涌现、发展成果普惠化共享方向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表示,数字技术正超越其工具属性,通过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深度耦合重塑生产方式,通过数据流通打破壁垒、激发要素潜能。从“制造”到“智造”在于产业融合与生态化,智能网联汽车融合5G、AI与交通,催生车路协同新服务;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借助数字平台对接,构建“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价值网络。数字技术有效弥合区域、群体发展鸿沟,农村电商助力偏远农产品直达全国,“数字新基建”赋能县域企业低成本接入全球供应链。四大方向协同发力,共同将中国经济推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包容的未来。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国胜认为,数实融合强化了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提升实体经济的资源整合广度和深度、增强实体经济对前沿技术和隐性知识的吸收能力、扩张实体经济的市场需求规模,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具有强化效应,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实融合也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一方面,通过扩张实体经济的就业“蓄水池”效应来提升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抑制经济“脱实向虚”过程中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学者们认为,当前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数字生态与治理适配性不足,以及数据要素流通机制的深层梗阻,是数实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公共数据筑基—技术可信赋能—制度激励相容”三位一体机制使数据共享成为企业的占优策略。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海强认为,破解数据要素流通机制的深层梗阻要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轨协同发力。在数字产业化层面,要构建可信数据流通基座。聚焦金融、供应链等关键领域部署“局部中心化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数据确权与溯源;规模化开发并应用隐私保护算法,建立国家级算法仓库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分级体系,配套数据资产入表、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工具。在产业数字化层面,通过推行“授权运营+负面清单”机制,明确禁止开放范围的同时释放基础数据价值。针对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壁垒,加快推动出台企业数据共享促进条例,厘清法律边界,构建“数据贡献度评价体系”。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法治化与市场化双轨治理:法治端通过政府指导价规范公共数据;市场端采用竞价拍卖商业数据、创建“数据银行”积分兑换模式。
智能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数实融合的关键突破点。杨东认为,首先,智能体能精准识别个体需要,实现决策与服务的自动满足,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推动数实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其次,应抢占稳定币作为数实融合的核心流量入口。积极探索适配稳定币特性的发行机制与监管框架。特别要重视稳定币与现实资产的协同发展,推动数字价值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最后,数据要素登记制度是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数实融合的制度创新方向之一。
数实融合步入深水区,制度创新要找准着力点,搭建协同配合的制度体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磊认为,一是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制度。可探索数据产权分置模式,清晰划分所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完善多元化交易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同时依托技术手段保障流通安全,逐步打破“数据孤岛”与垄断现象,让数据充分赋能产业链各环节。二是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与协同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跨学科数字人才培养,打通高校与产业界的衔接渠道,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为数实融合发展筑牢技术根基。三是健全中小企业转型与平台治理协同制度。应建立专项支持机制,推动产业链协同赋能。
未来五年是深化数实融合的战略机遇期。学者们认为,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方向:在技术层面集中突破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在制度层面加快建立适应数字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实践层面着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只有技术创新的红利惠及每一个生产车间、每一片耕作农田,数实融合才能真正成为惠及亿万民众的包容性增长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持久的动能。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