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围绕大数据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 点击查看
数据交易师回到顶部
考生须知
数据交易师关注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预约考试公开课
热点推荐
考生须知
数据交易师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预约考试公开课

入表动态|数智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创新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日期:2025-11-0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向。为此,要通过数字化再生、智能化传播、创造性转化的数智技术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从实体维护向数字孪生转型,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一、数智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数智技术很早就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敦煌研究院就启动了“数字敦煌”工程,尝试通过数字成像、三维重建等技术手段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可持续利用。历经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资源整合,至2022年末,敦煌研究院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区块链赋能的文化遗产开放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面向全球研究机构开放共享逾6500项高精度数字档案,涵盖莫高窟等石窟建筑群全景数据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数字化副本。故宫博物院也通过高精度影像采集技术于2019年上线“数字文物库”平台。截至目前,“数字文物库”已累计开放超10万件藏品高清资源,深度满足公众对文物资源的访问需求。上述项目的开展充分验证了数智技术在拓展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方面的实践价值,成为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与活化利用的关键支撑。

  二、数智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机理分析

  数智技术实现从物理实体到数字镜像的映射,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精度与前瞻性。文化遗产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面临着人为破坏、意外灾害等威胁,其物理形态是脆弱和易逝的,而众多非遗技艺,也常常因传承人老龄化而濒临消亡。同时,传统保护方式常受限于经验判断和粗放记录,难以全面、精准把握文化遗产的物理细节。相较而言,通过高精度3D扫描、多光谱成像、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等数智技术,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材料构成、结构细节、工艺特征的精细化、量化采集,为科学制定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保护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利用物联网传感器、遥感与定期扫描等技术,也可实时监测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参数,实现风险预警和预防性保护,变被动抢救为主动预防。在山西应县木塔景区,清华团队与联想集团就通过部署搭载3D扫描、多光谱传感的机器狗扫描木塔结构,自动标记形变数据,成功实现了木塔的非接触式“体检”,为后续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运用动作捕捉、音频采集等技术,则可以完整记录技艺流程、声腔特征,实现传承过程的可视化管理,推动解决“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实困境。

  数智技术突破文化遗产展示的地域限制,有助于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统的静态展览、有限讲解的传播方式往往是单向输出,覆盖有限、互动性弱,难以从情感深度触达公众,导致公众认知肤浅、参与度低、保护意识薄弱。而借助数字博物馆、在线数据库等互联网平台,文化遗产信息能够高效地覆盖全球受众,继而克服传统协作的地域和效率限制,通过汇聚集体智慧,实现基于文化遗产相关元素的创意转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利用以数智技术为内核的个性化推荐、游戏化学习等方式,还可以极大增强用户参与感、趣味性。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山西隰县小西天悬塑、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方式融入游戏场景,陕北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融入其叙事体系,打造沉浸式体验。游戏上线后,相关文化遗产迅速引发公众热议。借此契机,山西文旅部门推出《唯有小西天》舞台剧,成功形成“游戏内融入”与“游戏外衍生”的双向联动,为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提供新路径。

  三、数智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方向

  第一,坚守本体优先,筑牢技术赋能“保护根基”。文化遗产的本体始终是保护工作的核心对象与最终目的。任何技术的引入,若偏离了对本体真实、完整与核心价值的维护与深化认知,则可能本末倒置,甚至带来潜在风险。因此,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一是要明确保护目标的核心地位。所有数智技术的应用,其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必须是服务于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技术方案的制订须以解决遗产本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而非追求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或展示效果。二是构建以文化遗产本体信息为核心的数字资源体系。数智技术应用产生的大量数据,其采集、存储、整合、管理与再利用,必须围绕文化遗产本体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关联性和长期可访问性展开,确保数字资源体系真实记录并服务于保护文化遗产本体的全过程。三是制定融合保护需求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立足于保障文化遗产本体安全,推动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数智技术应用标准与操作规范,以此契合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学术研究、展示利用等具体保护工作的专业要求。

  第二,深化创新驱动,打造保护体系“科技引擎”。数智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但要将这种潜力充分转化为实际效能,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深度应用。因此,要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引入,构建强大的内生性支撑。一是强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材质劣化机理、高精度无损、长期可信存储等关键问题加大研究投入,为提升赋能效能提供支撑。二是促进技术成果向保护实践高效转化。应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研发机构与文物保护实施单位间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鼓励开发易操作、成本可控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基层文保单位的技术采纳能力。三是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整合材料科学、大数据分析、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多领域专业力量。支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项目模式,引导企业根据保护实际需求进行定向研发。探索建立共享的数据资源库,促进技术资源、知识成果与最佳实践的共享交流。

  第三,拓展价值链条,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数智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新的工具,但对于长期可持续的保护工作而言,要求有效发掘和转化其价值链条。一是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智慧化融合。要充分运用AR导览、VR体验等技术丰富游客参观体验,开发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线上展览、互动游戏等文化消费新场景,延伸文化消费链条。二是支持基于文化遗产元素的创新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利用授权获取的数字资源,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数字艺术、影视动漫、游戏内容等。三是完善配套政策与市场运行机制。研究制定支持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文化数据确权授权、数字文化产品交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版权保护,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