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移动发布2024年年报,其中披露数据资产入表金额为6.16亿元,列示在无形资产中为5.6亿元,开发支出为5600万元。在2024半年报中,中国移动作为首家入表央企,数据资源科目入表7000万元,第三季度增长为9600万元。
年报显示,中国移动2024年营业收入为10407.59亿元,同比增长3.12%;归母净利润为1383.73亿元,同比增长5.0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27.15亿元,同比增长4.01%。
其中披露,中国移动数据资产入表金额为6.16亿元,其中列示在无形资产中为5.6亿元,开发支出为5600万元。
无形资产科目(5.6亿元):主要对应已完成开发的数据产品,包括梧桐大数据平台沉淀的2000PB数据等。
开发支出科目(5600万元):主要用于“九天”大模型的预训练、微调推理等,量子计算云平台的研发等。
在2024年半年报中,数据资源科目一共有7000万元,第三季度为9600万元。
无形资产项下的数据资源相比去年第三季度暴涨了1900%,开发支出项下的数据资源变化较为平稳,整体数据资源总额较上期增长571%。
图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计量方法和摊销方法
在数据资产估值领域,国际通行的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大方法论中,中国移动选择成本法作为计量基准,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直接成本归集:涵盖物理载体购置、数据清洗、安全加密等可追溯支出。
间接成本分摊:采用作业、云资源占用、专利授权费等公共资源消耗。
选择成本法的深层考量: 符合国资监管审慎性原则,避免收益法带来的估值争议。与5G网络建设资本开支(2023年5G相关投资共计880亿元)形成计量一致性 为后续数据资产证券化(ABS)提供可审计的财务基础。
中国移动对入表数据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期限设定为2-5年。
如果以5.6亿无形资产为例:
若按2年摊销:年影响利润2.8亿元,占2023年净利润的0.2%
若按5年摊销:年影响利润1.12亿元,仅占净利润的0.08%
数据资源的具体应用
1)梧桐大数据平台:
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通信服务数据集群——梧桐大数据平台,汇聚沉淀数据规模超2,000PB。数据服务年调用量超千亿次。
2)AI+大模型数据供给体系:
融入国家数据标注体系,支撑保定、长沙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
3)视联网:
打造全球首个规模商用5G-A网络,RedCap(轻量化)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积极推进通感一体、无线网络AI应用、无源物联网等技术场景化试点及应用。
4)客户服务:
多项触点服务数据实现融通,视频客服月服务量超1.5亿次,触点质量满意度同比提升。
5)研发创新:
自主研发量子计算云平台,作为国内量子云平台首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构建量子计算科学装置,实现首套电信级量子高清加密通话系统。
在年报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部分,重点披露了其数智业务的发展布局和重点议题。
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自建智算规模达 29.2EFLOPS(FP16),通算规模达8.5EFLOPS(FP32),总算力规模占全国的6.4%,算力网络布局已覆盖全量“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并打造了服务于算力数据流通的400G全光骨干网。
此外,基于自研的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结合5G、AI等技术,中国移动开发了30余个横跨多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并在文旅、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领域落地“智慧+”服务。例如,客服大模型以九天大模型为能力底座,“依托中国移动特有的服务领域丰富、多样、可靠的高质量专业数据集,根据人工反馈的强化学习技术持续进行训练迭代,能快速深入智能客服场景。”目前,智能客服已在 30 省份应用,服务领域数字员工超 3.7万个。
报告还提到,2024年,中国移动首次识别和评估数据安全与客户隐私保护的相关影响、风险和机遇,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针对客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提出要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和使用客户个人信息,配备完善的网络与数据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立健全客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参考银行“金库模式”实行“关键操作、多人完成”,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所有涉及客户信息操作都有严格审批控制和全面记录与审计,严防内部员工非法违规获取客户个人信息。对于数据规范管理带来价值提升的机遇,将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促进未来在数据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等方面创造更大价值。